亚洲欧美愉拍自拍,国产精品爆乳在线播放,无码h肉动漫在线观看,午夜毛片不卡高清免费看

人民網
人民網>>聚力微光>>公益動態

走進河南省虞城縣 盤點鄉村新變化

記者 石暢 韓金序 趙昊 張孝宇 張文豪 畢京津
2024年05月13日08:2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河南省虞城縣是人民日報社定點幫扶縣。從去年起,人民日報社編輯記者分批前往虞城開展駐村學習教育和實踐鍛煉,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調查研究,了解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新進展。虞城鄉村有哪些新變化?請聽來自村民的講述—— 

卞振強(右一)(受訪者提供)

綠葡萄 “金果果”

■ 卞振強 鎮里固鄉丁馬莊村黨支部書記

初夏5月,田野里一片生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們丁馬莊村的地里多了一張新面孔——今年2月,村集體引進的“冰葡玉”葡萄種下了。這會兒,葡萄秧從地里長出來,綠油油的,長得正好。

我返鄉服務鄉親8年了。擔任村黨支部書記,肩頭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們村歷來有種蘋果、冬桃等的傳統,這幾年,我們村集體引種50畝的“陽光玫瑰”葡萄,又積累了種葡萄的經驗。發展“陽光玫瑰”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賺的錢成了給村民提供公益崗位的工資來源,地里有活的時候村民來這干活,每天能有百十來塊錢收入,最多的時候能拿到200元的計件工資。葡萄成了“金果果”。

種果子周期長,可能種了沒幾年,市場供給多了,就得及時更新品種。前幾天我在手機上看新聞,說榴蓮價格會降。我們的“陽光玫瑰”也在面臨供給逐漸多起來、價格走低這個問題。

“陽光葡萄”的老本吃不了幾年,必須得更新換代!

去年4月,我和村里的李金付、卞紅振兩人到外地考察項目,看看能不能找到新的葡萄品種。在連云港,一個叫“冰葡玉”的葡萄吸引了我們。這是一種冬季結果的葡萄。中國新鮮葡萄上市的時間,早熟品種一般在6—7月成熟,大部分葡萄品種8—9月成熟至10月結束,在此期間集中上市的品種多,產量巨大,市場價格競爭激烈,對管理成本及品質要求高,而冬季葡萄“冰葡玉”上市時間為11月至元旦,全國同期上市的葡萄品種少,市場潛力大。

上個月,連云港玉葡千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行人又來丁馬莊看葡萄秧生長情況,傳授“冰葡玉”的養護經驗,我們這20畝冰葡玉就是從他們公司引種的。過兩天,我們還要為這20畝葡萄蓋上大棚。下一步,我們會積極接洽水果商,既要把葡萄種好,也要賣好。

新品種葡萄長勢正好,我們對村里發展有了更大底氣。  

盧超駿(健康時報記者韓金序 攝)

小庭院 “聚寶盆”

■ 盧超駿 劉集鄉劉皮村村民

我今年已近80歲了,一直生活在虞城縣劉集鄉劉皮村。俺村坐落在田野間,如今因養殖“五彩蛋雞”聞名。“咕咕咕”,天還沒亮,村子里便熱鬧起來。對我來說,一天就是從喂食小院里的五彩蛋雞開始的。

兒女們都在外打拼,多次要接我去城里享清福。可我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舍不得離開。平時,我總想找點事干,既能打發時間,又能補貼家用。當聽說村里要發展庭院經濟,引進五彩蛋雞項目時,我也報了名。

五彩蛋雞,名字就好聽。它們產出的雞蛋顏色各異,有青、白、黃等多種顏色,看著怪喜人的。村干部告訴我們,這是劉皮村發展庭院經濟的特色產業,也是我們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小院不大,但足夠我養幾十只五彩蛋雞。兒子聽說我要養雞,勸我說:“爸,你歲數這么大了,還要拿著雞蛋去市場上賣,多累啊!”我也一度動搖了。

當村干部聽了我的顧慮后跟我說,村里提供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養殖模式,公司提供雞苗、技術培訓和產品回收,合作社負責雞舍搭建、飼料供應和雞蛋統一收購。我只需支付雞苗款的七成,剩余部分用產蛋來抵扣。這種合作模式讓我這樣的“門外漢”也能輕松養雞,不用擔心技術和銷路問題,我也沒了后顧之憂。

每天早晚,我都會準時給雞喂食,不耽誤和老哥們下象棋。飼料都是自家地里剩下的玉米碎等,簡單又實惠。看著這些五彩蛋雞開始產蛋,我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它們不僅為我帶來一份穩定的收入,還給我帶來許多樂趣。如今,我家小院的五彩蛋雞已經成了“明星”。每當有親戚來訪,我都會自豪地向他們介紹我的養雞經驗。

小庭院變成“聚寶盆”,土雞蛋成了“金蛋蛋”。種了一輩子地的我,之前很難想象。但現在,它已經成為現實。我相信,未來的日子也會越來越有盼頭。 

朱云飛(受訪者提供)

勇于創新 光大非遺

■ 朱云飛 應天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我出生于虞城縣劉集鄉蔡老家村,家中祖輩從事正骨,最引以為豪的是先輩傳承下來的筋骨散熱敷療法,這一療法集散、醋、熱、熨、敷五位為一體,用藥配方工藝復雜,從原材料篩選、醋制、酒制、碾碎、過苜再到裝袋成品,層層篩選把關,精確配伍。

父親在商丘市開了家理療館,從小我就跟隨父親耳濡目染。我考上了山東青島的一所大學,畢業后來到天津工作,但一直心系家鄉。

由于父親經營有方,店鋪發展得不錯。受父親感染,我離開大城市,回到家鄉,注冊了河南應天藥業有限公司,開設工廠。一來我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二來由于看到家鄉缺乏好的就業機會,許多青壯年只能外出打工,我想為他們創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這個想法得到鄉鎮支持,在大學生返鄉創業利好政策的指導下,工廠得以順利建成。

現在人們對中醫養生越來越認可,工廠發展也紅紅火火。工人大多是附近村民,累計帶動100多人就業。我在農村長大,很清楚在村子周邊務工的女性大多是“寶媽”,她們既要照顧孩子、老人,又要應對農忙時節的田間勞作。

辦廠之初,我就考慮到村民的實際情況,推行彈性工作制。在農忙季節,鼓勵員工預先規劃生產計劃。在廠員工可以根據自身的工作節奏和效率選擇適合自己的計件或計時工作模式。比如計件工作,工人每月能賺三四千元,足夠補貼家用。

公司還研發出包含擦劑、貼劑、膏劑等多形態的產品,不僅受到國內消費者的歡迎,產品還銷往海外。2021年,筋骨散熱敷療法被列入商丘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我們還要勇于創新,把非遺發揚光大。未來我們將進一步研發更多產品、提高產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造福鄉鄰。 

葛慶磊(中)本報記者張孝宇 攝

空巢不空 晚年幸福

■ 葛慶磊 大楊集鎮謝店村村黨支部書記

4月20日,俺村的“孝善大食堂”又開餐了。全村80歲以上的老人幾乎都來了。主食是水餃,他們邊吃邊拉家常,笑聲此起彼伏,看著老年朋友們吃得放心、聊得開心,我的心里也暖暖的。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我一直琢磨,怎么給村里辦點實事。看到很多老人做飯不方便,我組織村兩委干部與志愿者,在村里開辦“孝善大食堂”,為80歲以上老人提供免費午餐。

開辦食堂,首先考慮的是經費問題。當村民聽說要開辦“孝善大食堂”,紛紛主動捐款。我們為此單獨建立了一個賬本。每次開餐的經費都一筆一筆記錄在上面,供全村人監督。

經費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考慮的是場地問題。我們把場地選在謝店小學,除了學校食堂場地足夠大之外,還與“孝”文化的教育有關。老師們都很支持,不少老師主動來做志愿者,還讓學生參與“孝善大食堂”的志愿活動,目的就是為學生上一堂愛老實踐課。謝店小學校長李懷慶跟我說:“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

在“孝善大食堂”開辦前,村里的老人們難得相聚一堂。之前,許多老人由于腿腳不利索,雖在一個村里面,相互串門兒也少,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之間都難得一見。“孝善大食堂”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場所,不用走太多的路,就能讓他們在吃得好的同時,還能聊得歡。有村民用代步車載著年過九旬的母親專程來“孝善大食堂”就餐,就是因為母親說“想看看老朋友”。

由于村里青壯年常年外出務工,留下了獨守老家的空巢老人。當在視頻電話里看到自家老人在“孝善大食堂”里吃得好、聊得歡、笑得美,不少外出務工的村民在微信群里點贊感謝。這也給了我繼續前行的動力,我們要把“孝善大食堂”繼續辦下去,讓老人們過一個幸福晚年。 

崔雪梅(王支援 攝)

家風好 鄉風正 民風淳

■ 崔雪梅 古王集鄉潘小樓村村民

我今年67歲,家在虞城縣古王集鄉潘小樓村。在農村,可能個別人會攀比誰家有錢;在俺這,我們比誰家的“星星”多。

我家現在是村里的八星文明戶。這八顆星都是啥,話到嘴邊都有點數不過來:家庭和睦、熱心公益、愛護環境、勤勞致富、團結鄰里……這些做好了,都會摘到一顆小星星。村干部說,每次爭創一顆,也不是件輕易的事兒。村里會嚴格按照評審程序,村民自己評、村民代表初審、村兩委審定、鄉政府審核,最后張榜公示后,才給你授星掛牌。看到家門口掛的星級文明戶牌子,感覺更有動力了。

曾經,有人說我是一個命苦的人。我娘家在甘肅隴南,1991年經親戚介紹,和愛人相識結婚,嫁到潘小樓村。2012年10月,丈夫在一場事故中全身癱瘓,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我當時感覺,沒了頂梁柱,這個家要散了。為了給丈夫治病,家里積蓄花光了,還欠下了外債。丈夫也一度心情低落,經常無端發火。有人勸我放棄,有人勸我回娘家,但我始終沒有離開,這一照顧就是10多年。

現在,我很知足。在家里陷入困境的時候,鄉里村里給了我們關懷和救助,把我家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村里的公益保潔崗位,還落實殘疾人補貼,辦理低保,讓我們享受醫療扶貧等政策優惠。女兒、女婿都非常孝順。今年,遠在甘肅的母親身體不好,我有時要回去看護,女兒、女婿會停下工作替我照顧家人,從無怨言。

我家里有7畝2分地。最近,在照顧丈夫、送孫子上學之余,我會去地里拔草。看著綠油油的小麥,我覺得生活就像管護田地一樣,只要用心,長勢一定會好。

現在,村里像我這樣的星級文明戶有不少,大家都在比誰最先達到十星。我要早日把剩下的星星爭過來,爭創十星文明戶。我也切實感受到,大家在爭星創優的同時,家風更好了、鄉風更正了,民風也更淳了。

趙冬梅(受訪者提供)

希望小學 再創佳績

■ 趙冬梅 小侯人民日報希望小學校長

課間休息時,站在操場邊,看著孩子們在塑膠跑道上奔跑、做游戲,我不禁思緒萬千。聽學校的老前輩說,小侯人民日報希望小學原名是小侯前侯樓小學,位于劉店鄉前侯樓村東頭,于1964年建校,后來年久失修,幾乎成了危房,每逢下雨下雪,屋里屋外到處泥濘不堪,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條件很艱苦。無奈,學校在下雨天只有停課。

轉機發生在1996年,由人民日報社援建的新校區開工,經過120天的緊張施工,建成了占地18畝,建筑面積750平方米,能容納7個教學班300名學生的校園。新校園落成后,小侯前侯樓小學正式更名為小侯人民日報希望小學。

在隨后的發展中,我們學校一步一個腳印,軟硬件設施都有了提升,孩子們的學習環境越來越好。如今,學校分為小學區和幼兒區兩個教學區。小學區有10個教學班,在校生330余人,教職工28人;幼兒教學區共4個教學班,在校生80人左右,教職工6人。學校有標準化餐廳、計算機教室、科學教室、儀器室、圖書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和標準化的運動場地,內設200米環境跑道,各類器材一應俱全。現在的環境,之前想都不敢想!

2018年春季,我接任小學校長。從一線教師到校長,我深知硬件設施跟上了,師資隊伍更不能落后。我深入教學第一線扎實開展聽課、評課活動,同時讓老師走出去,多向專家、名師請教,學習更先進的教學理念,更好幫助孩子們成長進步。

作為老師,最開心的是看到桃李滿天下。我們小學歷屆畢業生已有80多人考取高等院校,有20多名學生取得研究生學位,還有一個學生現在已經是博士了!更可喜的是,2021年,我們小學的三名畢業生被中國人民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吉林大學錄取。看見孩子們從這個小村子考到好大學,感到十分欣慰。我堅信,未來我們小學一定會再創佳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