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著眼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優質文化資源下沉,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才能提升。推動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既是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應有之義,更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補齊文化發展短板、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舉措,對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社會公平、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具有重要意義。
堅持系統思維,供需對接優化文化資源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有形之手”與市場“無形之手”需同頻共振、握指成拳,才能牽引優質文化資源暢達基層“末梢”。要抓好前端規劃,綜合考量區域人口分布密度、地域文化特色、群眾實際文化需求等要素,精細規劃公共文化設施布局,筑牢基層文化硬件基礎,聚焦高質量供給與多元需求匹配度,深挖文化內涵、精鑄文化品質,實現文化供給量質齊升。要抓好中端設計,巧用市場運作和政府購買服務組合拳,激發各類文化經營主體積極性,催生更多契合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讓文化資源調配更趨合理,全方位激發文化市場活力。要抓好后端評估,圍繞文化資源配置是否公平、是否契合基層需求、是否實現高效利用等進行多維度評估,對文化資源配置全過程進行“掃描體檢”,動態校準文化資源下沉方向,推動優質文化資源高效、可持續“灌溉”基層文化土壤。
堅持前瞻思維,數智賦能拓展文化傳播渠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數字智能技術推進了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進程,重塑文化生產傳播方式,為優質文化資源的傳播和服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一方面,數字化拓展了優質文化資源的觸達率。通過建設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等數字化文化載體,可以突破傳統意義上地域與時間的雙重限制,實現文化資源的線上整合與共享,各類優質文化資源借此實現“七十二變”,基層群眾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高質量文化服務。比如,北京市東城區推出“非遺101”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平臺,集非遺展示、全景體驗、模擬交互等功能于一體,以沉浸式、可視化“云游”方式拓展非遺文化傳播的新路徑。另一方面,智能化提升了優質文化資源下沉的精準度。運用5G、人工智能生成內容(AIGC)等前沿技術,精準捕捉并分析基層群眾文化需求,推動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量身定制文化服務套餐,讓詩與遠方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憧憬,“千人千面”的文化服務將成為現實。
堅持戰略思維,人才支撐提升文化服務質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文化人才隊伍的充實與優化,是撬動基層文化資源供給升級的有力杠桿。要把文化人才“請進來”,推動專業機構與基層合作,著力培養一批懂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文化人才,實現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的有機融合。北京市東城區借助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駐區文化機構“東風”,以項目共建、課題共研、活動聯辦為紐帶加強深度聯動,打破學界、業界與基層文化建設之間的壁壘,借助“外腦”優化基層文化發展生態。要讓文化人才“沉下去”,鼓勵文化領域專業人才深入基層開班授課、指導創作,激發群眾內生文化動力并成為文化創新創造的主體,實現自上而下“送文化”與自下而上“創文化”的雙向奔赴。要推動文化人才“走出去”,促進文化人才跨區域、跨國界交流互鑒,拓寬國際視野,汲取多元靈感,為基層文化資源供給注入創新因子。
(作者為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